原标题:代表建言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推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正在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多位代表围绕加强基础研究科研攻关、以“科技+文化”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创新动力等话题建言献策,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郝平代表:加强基础学科布局 服务科教兴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这些年,北大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四梁八柱”作用,努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郝平介绍,北大面向科学前沿,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布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把62%的中央专项经费投向基础学科,守护好学科根基。此外,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攻关方向,建立健全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机制。近年来,北大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光电器件装置、新一代干细胞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汇聚了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了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前沿研究机构。
郝平谈到,下一步,北大将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改革攻关机制,打造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同时,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学术管理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在基础研究的科研范式、组织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谈到如何服务好科教兴国战略,郝平说,我国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学就必须肩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主动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战略先锋力量。”
王少峰代表:打造文化科技园 助力产业转型
南中轴地区是丰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团,由国际商务区、国际文化科技园区、国家级博物馆群以及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多个功能组团组成。其产业升级发展,也是2023年丰台区着力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将通过重点项目和功能园区的带动,从传统服装批发业态升级为科技、文化、国际商务等高端产业,带动地区全面转型与活力复苏。”全国人大代表、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说。
王少峰表示,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将打造“空间+投资+服务”于一体的园区,引领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2022年12月30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一期正式开园,54家企业落地,包括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企业16家。目前园区二期项目正加快推动工程建设和招商蓄客,预计2023年底前将全园开放,入驻企业达到100家。
“未来,南中轴大红门地区将推动国家级博物馆群等重要文化设施群落地,着力打造高品质的首都商务新区,规划建设大红门艺术公园,加快布局文化演艺和文化展示设施,打造文化艺术新地标,形成礼乐双轴空间格局。”王少峰说,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作为南中轴地区建设的先导区和标杆性项目,将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文化”新地标和数字经济新高地,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发展生态,为推动地区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推进高精尖产业向南中轴地区集聚发展按下“加速键”。
王合生代表: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海淀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也是主力军。”全国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书记(兼)王合生说,海淀区将进一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努力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走在前列。
教育方面,海淀区将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使高校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科技创新方面,海淀区将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服务保障好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他们聚焦前沿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和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通用底层技术布局,以底层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公司。“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王合生说,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境外主体和创新人才到海淀区工作,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我们将不断提高专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服务水平,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在人才方面,海淀区将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培养更多的企业家;通过举办中关村论坛,聚集更多的创新主体和创新团队。
伊彤代表: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产业科创能力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产业获得广泛应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举措,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各个层面和环节,线上虚拟文化消费和体验不断增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建议,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创新。
伊彤谈到,北京在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一方面,北京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博物馆、景区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数字文化娱乐独角兽企业数量,还是“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等,北京均居全国首位。
伊彤建议,加速落实国家和本市出台的有关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等相关规划与政策,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资源,分层分级,打造特色文化资源IP,针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异化IP开发运营策略。抓住元宇宙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加强文化元宇宙底层技术的布局与研发。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此外,还应加大文化科技融合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与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王广燕 张蕾 牛伟坤)